贵州师大美术学院有个“1家1全家福拍摄团”

2015年03月13日 18:06  点击:[]

大年初四,“1家1全家福拍摄团”11名学生带着数码摄影器材、电脑、打印机、过塑机和生活所需的帐篷、睡袋、面条、压缩饼干出发,去为比较贫困的毕节织金县阿弓镇化董村、依聋村村民拍照。

“因拍摄需要,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学校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拍摄团负责人车小芳说,团队自2012年5月至今共先后在六盘水中寨乡、安顺紫云县四大寨乡、赫章县松林坡乡、威宁县大街乡,羊街镇、黄平县重兴乡、三都九阡镇、望谟县麻山乡等20多个偏远山区,为上万村民、约6000多户人家拍摄照片、全家福。

活动是公益的,为不给当地政府部门和村民增添负担,拍摄团队员所携带的一切物品全部自掏腰包。为节省吃住行开支,凡是走路能到的地方绝不乘车,一周的拍摄时间都以压缩饼干、白水面条充饥,晚上在村里的小学内扎帐篷休息。拍摄团的同学说,公益活动很难拉到赞助,活动经费主要由摄影班的同学拍照做兼职获得。“这一趟差不多共用了3000元,”姚金火说,相纸、过塑模、路费是最大的开销。多数村民没有照片,为了保存,照片都过了塑,团队节约一点,就能多洗一张照片。

贵州师大有个“1家1全家福拍摄团”,每年春节到山区免费为村民拍照他们为6000家庭拍了全家福刚刚过去的春节,毕节织金县阿弓镇化董村、依聋村400多户村民有了2015年新年第一张全家福。他们换上最美的衣服,有些紧张地对着镜头微笑。其实,对村里约三分之二的村民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除了拍身份证照以外的第一次照相,更没拍过“全家福”了。为村民们实现“全家福”心愿的是贵州师范大学“1家1全家福拍摄团”的同学们,这是他们开展“送摄影下乡·全家福行动”社会公益拍摄活动的第4个年头,走过全省20多个偏远山村,拍摄上万张照片,留住约6000多个家庭的笑脸。如果不是参加“送摄影下乡·全家福行动”,摄影团的学生不会知道,一张全家福或者一张普普通通的照片,对大山里的多数村民来说,竟是人生第一次。

“他们拍照的时候会紧张,身体僵硬,好像连最自然的对镜头微笑都不会。”队员邹明松说,他镜头下的乡亲们,村民们并没有生活在智能手机占主流的时代,“凹造型”“摆Pose”是个难题。他说,村里少数民族居多,他们会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装,花1小时郑重地盘头发打扮,有的年轻姑娘还会擦口红,虽然口红都擦到嘴巴下面去了。他们虽然没有新的衣服,但会换上最干净的一套,特意说明把房子拍进去,留个纪念。

在拍摄团同学的印象中,为依聋村一家举行婚礼的村民拍摄全家福最热闹,因为整个村的村民都去了。“一百多人围上来看相机里面的图片,特别壮观,对他们来说,拍照的机会十分难得。”车小芳告诉记者。

看到自己的照片,村民们一举一动流露出的喜悦,让摄影团队员们都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这一次,拍摄团为当地村民免费拍摄照片500余张,让400多个家庭第一次有了“全家福”。“还有20多张照片,因为当时打印机坏了没有打印出来,我们正在陆续寄给他们。”车小芳说。

第一次正式拍照村民着“盛装”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是拍摄全家福的最佳时机,尤其在偏远的山村,老人和孩子只有春节才能盼回家人。但是对拍摄团队员来说,就要减少和亲人团聚的时间,江西上饶的姚金火买好了大年初二返校的火车票,来自东北的徐同学初一就离开了家。

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摄影器材、打印机、过塑机、帐篷、过塑模等物品没有一件少于2斤,背在身上走上50里的山路,饿了只能吃干粮,这滋味可想而知,运气好,会遇到好心的村民相助。

“几经辗转,我们到达阿弓镇时天快黑了,虽然联系了乡镇府,但放假期间我们不想麻烦他们。”车小芳说,队员做好步行8小时的准备,走到一半有一位好心人周大哥开车路过,顺路载大家到村里。尽管邀请摄影团吃饭的村民很多,队员们坚持不给任何人添麻烦,最多借村民的灶火,煮一碗白水面条。“放一点自家做的辣椒,连油都没有。”车小芳说,化董村的王大爷是退休干部,家庭条件比较宽裕,为表感谢,他送了一袋土豆和白菜给同学们,得知大伙儿没有油,王大爷又捧着满满一碗猪油送到拍摄团的“驻地”。吃白面条走山路住帐篷

(【作者】沈诗洁 【来源】贵州都市报 http://gongyi.gog.cn/system/2015/03/12/014174737.shtml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