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与当代艺术》—陈丹青

2012年12月08日 17:15  点击:[]

【主讲人简介】

陈丹青,著名艺术家,文艺评论家。以油画《西藏组画》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界的巅峰人物。1982年,以自由画家身份移居纽约,1983年6月,个人画展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第一个个展。主要作品有《退步集》、《陈丹青速写集》、《陈丹青画集》、《陈丹青画册/静物》、《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等。

自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中国不断接受着外来的新事物。目前,虽然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在文化与精神层面上,国人还得再自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信息不发达的地域中,对于无法观看到一流画作的艺术家和文化人来说,会普遍拥有一种无助且无法改变的地方感。如何改变地方状态仍是一个难题。在题为“地方与当代”的学术报告,著名艺术家陈丹青先生向我们阐述了他的“当代艺术观”。

何谓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不是一个中国本土词汇,是对西方Contemporary art的翻译和引入,区别于“现代艺术”(modern art)。对“当代艺术”的解读有三点:

首先,所有古代艺术在它生长的时候都叫当代艺术。如古希腊时期随处可见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壁画、唐朝商人膜拜的敦煌壁画、文革时期的苏联式宣传艺术等。所有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或是值得一看的艺术都是实实在在的当代艺术,因为这些艺术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宗教的文化及国情,具有当代价值。

其次,所有今天还活着的艺术家从事的艺术都具有当代性。因为他同样分享着当代的信息,同样具有面对被研究的当代价值。如果他的创作好,经过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他或许会被后人称赞。所以,艺术家完全不必担心你的作品够不够当代,只要你生存在当下,就有资格做出属于你的当代艺术;只要你做得真正好,就有呈现出它应有价值的那一天。

最后,“当代艺术”指的是一个系统。称其为系统,必有系统之内和系统之外的区分。而这个艺术系统是由欧美西方国家的部分权威艺术人士,根据现代艺术一路发展过来的文脉所确认的一组衡量标准,带有浓重的西方“话语权”。当然,这个系统也有理由拒绝那些它认为不属于当代的艺术,尽管你还活着,尽管你画得不错。

中国当代艺术的“怪胎”现象

面对西方建立的当代艺术系统,中国给出了非常迅速、大胆、聪明、活跃的回应。1985年左右的现代艺术运动以后,短短25年的时间,中国已经把西方从印象派一直到今天所有能够出现的观念、材料、运动和理论基本表现了一遍。在与西方交流很少的情况下,在完全没有准备,也没有文脉追寻的情况下,却出现了一群没有经过现代启蒙、没有现代理论训练、没有确定现代人格的艺术人,出现了令西方刮目相看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已发展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当代艺术圈,呈现出一种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怪胎”现象。

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向

 

根据当代艺术的系统定义,传统绘画被逐渐边缘化。如今世界上顶级的博物馆、美术馆、策展中,数码艺术成为艺术家诠释观念的现代表达方式。曾经的主流——装置、行为、各种材料的艺术都已成为历史。最近20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数码艺术成为艺术家互相追逐的新领地。数码艺术的发展对传统绘画带来很大的影响,绘画已成为了手工业时代的快感书写方式,而新媒体——影像艺术的创作才是西方最流行、最先锋、最时髦的艺术表达。现如今,每个人都是数码技术的实践者。我们手中的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都可以成为你表达艺术的工具。大家离当代艺术很远,但是离当代艺术的工具、资源却很近。“地方”中充满了困境,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我们应及时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机,努力将最前卫但又方兴未艾的影像艺术变成真正的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面前,永远重视经验

 

面对当代艺术,边远地区的青年人应该怎么办?永远重视自己的经验。每一个人的经验都是可贵的,而且一定要找到适合的方式表达出来,万一说得好,它就可以变成艺术。年轻人不要拘泥于你的作品是否会成为经典,是否属于当代艺术。让一件作品有价值,你个人的经验尤为重要,个人的经验又分两个层次:即家庭、社会、国家的外在经验和想象、梦呓、幻影的但绝对反射周围时代的内心经验。只要从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口,带着非常饱满的感受,去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即可。因为没有什么比运用个人经验和保留经验的状态来进行创作更可贵的了。

                                    (校报记者 刘玉欣、曹江楠 根据讲座内容整理)

关闭